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资讯  > 作文大全 > 初中 > 初一

书的味道

2018/12/27 9:25:27 人气值:

字体: 1200字以上      体裁: 日记     

据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犹太人酷爱读书,而他们教导子女读书的方式也很奇特。在书本上涂上蜂蜜,然后让小孩子闻。于是,犹太孩子从小便产生了这么个感觉:书本是甜的。

我的父母非舞文弄墨之人。在他们的时代,除了一本语录,其它的书一概被打入冷宫。社会告诉他们,书本是毒的。到了我生活的时代,我既没有犹太孩子那么幸运,从小就受到如此诗意化的良好熏陶,也没有沉重枷锁的束缚。书本是苦是甜,需要我自己去体味。

外公是我读书的领路人。他是自学成才的骄子,因此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外公的思想正统、严谨,所以我几乎没有接触过小人书一类的画册。至今仍留有记忆的最早的一本书是《儿童成语画本》。里面的每个字都标着拼音,图画也都简单明了。我看时几乎是不看拼音的,有不懂的字就跳过去。结果一遍看下来,只记得几幅图和一个囫囵的大概。外公听说我读完了,便要考我。一问三不知的结果令他非常生气。“看书最忌走马观花!”他一板一眼地教训我。那时我才六岁。

之后在上学的日子里,接触最多的自然是课本了。我最喜欢语文书,总是要妈妈把它包得漂漂亮亮的,然后一边闻着油墨的香味一边一课课地翻读。常常是上午拿到新书,下午就把书看完了。后来得知三毛也有这个习惯。并且三毛还更为大胆地向语文老师提出课教得太慢了。我很荣幸能与三毛有个共同点,虽然我没有她那么勇敢。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第一遍读课文时觉得文章真是精彩,但到课上老师开始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时,便觉枯燥乏味,再也品不出文章的好来。

课本只是书的极小的一部分,并且我越来越反感里面的大道理。一本正经的外公推荐的书也同样一本正经,根本提不起我的兴趣。我开始自己选择课外书。一开始我爱看优秀作文选,并且很“不知好歹”地认为自己有深度。所以当我还是小学二年级的毛丫头时,就不屑于《小学生文选》了,我喜欢看中学生写的记叙文。看得多了,笔头也觉得流畅了,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朗读。后来,我不知怎么迷上了历史小说,于是很有耐心地啃完了厚厚的《上下五千年》。还记得我在图书馆踮着脚指着那本大部头时,管理员老婆婆透过厚厚的老花镜仔细打量了我好一会儿,才迟疑地有些不放心似的把它交给了我。之后我便四处搜集一些历史人物的正传、外史、小传,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个阶段,特别迷侦探小说。晚上看得毛骨悚然,却还忍不住往下看。亚当·罗宾,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有一个记不清名字的日本惊险小说家,都成了我崇拜的偶像。记得我连着好几个礼拜去书店徘徊,原因是我看中了一套四本的《福尔摩斯全集》,却只能对它的“天价”望洋兴叹。

进了初中,班上突然刮起了一阵“名着热”。于是我像突然发现新大陆似的,原来还有这么重要的一个版块我没有接触过。我走马灯似的不停地借书、还书,再借书。凑够了钱便不时买进一本大部头。《简爱》《雾都孤儿》《永别了,武器》《高老头》《飘》《傲慢与偏见》……也不管是不是囫囵吞枣,反正就这么一口气读下去。《红楼梦》是最让我回味的一部。在我借来看了两遍之后,终于还是忍不住自己又买了一本来,再细细地读第三遍,第四遍。读到后来竟觉得里面每个人物都那么熟悉,那么可爱,简直都辨不清善恶了。名着读得多了,也渐渐发现有些书根本就是被强套上“名着”的桂冠,价值并不大。于是我不再追随那些别人封号“名着”的书。

自认为思想有了些“深度”,便开始接触散文。起初还只是一些简单的哲理、人生小品,像刘墉、三毛的一些文集等等,后来便觉得有些“肤浅”。开始拜读一些名家的文笔,将冰心、梁实秋、徐志摩、张爱玲、叶灵凤、石评梅、丁玲、胡适、林徽因等等一些平时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家一一品味。每读一篇,便觉得有了新的感悟,有了新的提高,而再读一篇,又顿觉刚才的我是多么可笑。有时简直觉得自己的思想正在被这些名家操纵,再容不得一点自己的观点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书的范围也在扩大。从时政报告到纪实文学,从风土游记到地理杂志,从流行时尚到科技论文,几乎什么都看。对于争议很大的武侠、言情,看则看矣,不言褒贬;对于评价很高的名家美文,看后又再默默回味;而对于真正意义上不朽的名着,则是一面看第n遍,一面从内心的深处发出第n次赞叹。

尽管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速度也不可估量,但还是喜欢捧着一本实实在在的书慢慢地翻,细细地品,喜欢那种触手可感的厚实的感觉,仿佛自己正搭着文豪们时而激昂时而和缓的脉搏,在与他们一起感受文化的心跳。

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书的确是甜的,很甜。

相关资讯

  • 我们也有闪光点

    我们也有闪光点——观《憨仔鬼精灵》有感“烂苹果不能直接丢掉,如果把它烂的地方削掉,那他还是一个好苹果。”这是电影里的一位阿姨讲的!苹果正如我们这些孩子一样,那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好苹果和烂苹果,我们不仅仅需要鼓励、培养,我们更加不可缺少的是父母、老师、同学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电影中的三个主角分别是:文福、刘国彬、Terry。他们都是EM3(差生班)的学生。他们成绩不好,最高的也就能考个25、30

    2018/12/27 9:25:37
  • 一个故事改变了我

    父母的恩情涌泉难报,可之前的我却一直对于父母于我的照顾报以理所当然的态度,直到一个小故事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慢慢开始懂事。平时我很爱看书,某天读到这么一个故事。大致内容是有一个大学生想和同学一起去狂欢,可他这个月的零用钱早已经花完。回到家中,此时他的父亲正在读报,大学生理所当然的想父亲伸出了手,毫无羞愧地说“爸,给我些钱。”父亲慢慢地抬起头看着理直气壮,面无表情地看着他,思索着。父亲并没有因为他的

    2018/12/27 9:25:36
  • 步入初中的我送给曾经的过去

    什么是童年?或许那段放生傻笑的日子叫做童年,或许那个总想踩住自己影子的孩子叫做童年,亦或者是舔着冰淇淋看着从树叶里投下阴影时的微笑叫做童年。童年在人们的心中总是被画上大大的笑脸。纯真、快乐、无忧无虑,让人很容易想到夏天里的冰淇淋,甜甜的味道包裹着你的身躯,永远沉溺在幸福中的味道。一年级——背着大大的书包,手指勾着背后的那两段书包带,兴奋的踩着街道上的落叶奔向学校,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新的世界,没有了

    2018/12/27 9:25:36
  • 枯叶——毕业

    毕业那天一身红,红得娇艳,有些扎眼,毫不含糊。刺痛了我的眼。接过通知书便潇洒离去,在别人眼里看来是潇洒,在我看来,却多了一份悲凉。曾经的我,怀念过去,不想对曾经留恋,却又执着与从前。“你变了。”在毕业前夕,我记得她对我说过。我笑:“我没变,只是心情变了。我还是我,只是面对现实,多了点无奈,多了点沉默。沉溺于从前,只能对未来观摩。那,从来不是我所瞳憬的。眼光始终要放高,即使达不到,在我心中,也值得让

    2018/12/27 9: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