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自然要对海洋投以更多的关注。
我国是一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这是我国国土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海洋这么大,包含着许多资源,我们不妨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渔业资源谈起。可能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性认识,八十年代以前,大小黄鱼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可现在,菜场里却难觅它们的真“踪影”。倒是带鱼独撑着台面,近几年来,带鱼的产量也不容乐观。
中国的渔业到底怎么了?“海底世界”会变成“海洋沙漠”吗?保证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由现状引出的关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一)对于资源,我们必须在合理的基础上,更为科学地最大程度地加以利用。必须:
(东海带鱼年渔获量变化趋势图)
继续实行休渔期。
我国实行群众性休鱼始于1979年。所谓休鱼,就是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水域的繁殖期不同,规定一个禁止出海打鱼的休渔期,目的是为了让鱼苗更好地生长,这个措施十分有力地保护了渔业资源的稳定。图1显示,从实行休渔期后的88年——94年东海带鱼产量上升的比较快,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控制捕捞强度。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80年代以来,渔船总功率在逐步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较快。东海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捕捞强度盲目增长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严格控制捕捞量,把渔船和功率的数量维持在1995年的水平上,严格建立渔船的新建改建的审批制度,使总渔船、总功率数实现“零”增长,努力争取“负”增长。
(渔船总功率年增长曲线)
3、努力保护资源趋于衰退的渔业种类,积极开发尚有利用潜力的渔业种类。目前,东海区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的利用已达过度,呈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而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中若干种类尚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利用特点,务必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头足类的总捕捞产量中的比重。另外,迅速发展养殖业,争取把海洋自然渔业和人工养殖资源利用比例由4.5:1,调整为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