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师,各位同学,恕我冒昧。今天,其实并没有轮到我为大家做课前演讲。但我还是抢来了这一天,荣幸地站到这里。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一些人、一些事,需要我们铭记。
写在白板上的,是今天的日期——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九日,我演讲的题目:“穿越时空的仰望”。七十三年了,我们需要去穿越时空,仰望一个英雄。
他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八,却被人们认为是高大;他“一”字形的胡子,破旧的棉袍,已成为民族的形象;他文笔犀利,却爱吃甜腻的山东点心——柿糖霜;他只在世上活了五十五年,身后却留下八百万字的著译。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里,他的作品多达十七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勇士奋斗的身影,他是一代代中国青年心中不朽的形象。
他,就是鲁迅。
作为一个文学巨匠,鲁迅的手中,现代白话小说诞生并且成熟,诞生于《狂人日记》,成熟与《呐喊》与《彷徨》。我想我们其实不该这样定义先生。先生在他的遗嘱中曾言:“子孙可谋些小事情做,切莫做'空头文学家'。”鲁迅称文学家为“空头文学家”,足以见他对“真实”的向往。梦是好的,可也是空的,文学家大都看到了现实的黑暗之后,用文字为自己营造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过一生,就好像做一个梦。现实是残酷的,却也是真实的,而鲁迅坚决地选择了残酷的真实,原因也很简单——改造这真实,让它不再残酷。
为了进行这项伟大的事业,鲁迅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什么是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生?怎样才能有更好的人生?
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得这段温馨的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尽力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反将身一扭,从他胯下逃走了。”这样美丽而简单的画面,是鲁迅对故乡的记忆,也是他对理想的隐喻:我们每一个人,不也都曾经有过这一类美好而简单的愿望吗?可是,几十年后的一句“老爷”,故乡变得沧桑起来,我们的愿望也黯淡了。想想我们小学、初中,信誓旦旦,生离死别,如今,不是遗忘,便是被遗忘。看着一个个梦想幻灭而至于虚无,这便是鲁迅对人生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