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带着自私,不会得到所要的,只会一步一步的走到像天堂的悬崖,跳下无底的悔海。</em>
——题记
看完《文化苦旅》,草草甚至有些惶急的合上。如作者在自序开头就交代的,字句并不轻松潇洒,字里行间氤氲要读者去悉心感受的感受,凄瑟的哲理与感慨颇多。和以往阅读不同,我无法使自己陶醉其中,心底泛起一种涩,涩中带一点苦和凉。
看完《道士塔》就明白了书名中“苦”一字,是心苦。何为心苦?大概就是心中因为消失坏去而五味杂陈,惋惜感伤。为何心苦?你看便知“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王道士那样愚昧的人与那时统治的陈腐怎能不让作者与无数学者、考古家、汉学家们心中倍感苦闷,他们好恨,我也感同身受!王道士自以为是的想着用这不可多得珍贵万分的古物经文去换取银元商货,他也会找些借口逃避自己的顾虑“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他天真的以为金钱可以让他过的更好,我试图猜测他换取钱财时的想法,大概像是到了天堂,全然不知他正一步一步把敦煌文明推向像天堂的悬崖,连同他自己,那是无底的深渊。然而,对道士的愚昧愤怒鄙视后,我也不禁更多一点想到,仅仅一个无知的庸人便能是无数珍贵文献轻易被换了去?“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作者也是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