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西南农业大学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6200亩,校舍面积471,231平方米,固定资产43,021万元,图书馆藏书104万册。现有教职工3650人(含离退休职工1294人),各类在校学生22100余人,其中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1000余人,普通本、专科生15000余人,成教各类学生6500余人,分别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学校现有15个学院(农学及生命科学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基础科技学院、水产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园艺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1个体育部。11个研究所、3个研究中心,35个研究室。办有《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南方果树》等7个刊物,拥有3个农场,1个茶厂,1个药厂,1个饲料厂。学校先后取得科研成果10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近500项,将250余项成果推广到全国390个县,获经济效益120余亿元。学校目前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与国外2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二、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学校现有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14个博士点、31个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农技推广、工程、兽医)、48个本科专业,涉及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和法学7个学科门类,30个专业类别,目前我校在农学门类的专业达到13个,已基本设立齐全,占我校专业总数的30%.近农、非农专业占70%以上,逐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学校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为主,融专科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干部教育一体的多层次、结构齐全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学校现有1个全国重点学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1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农业经济管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果树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优势学科有13 个(土壤学、蔬菜学、昆虫学、农林经济管理、蚕学、果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学、茶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动物科学),新兴学科有15个(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
三、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58人,其中专任教师958人,其中正高职称104人、副高职称410人,博士198人、硕士411人,年龄50岁以上62人、41-50岁243人、31-40岁442人,30岁以下211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术队伍中有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级专家5人,省级专家32人,出国回国人员9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9人,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32人,后备人选3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骨干教师40人,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196人。我校现有的学术队伍构成了我校在生物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畜牧兽医学、农业工程、教育管理等学科领域的强大优势。
近年来,学校为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采取许多有力措施。一是鼓励在职教学科研人员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在住房、补贴、科研项目申报给予优惠政策;二是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研究,选派优秀的人员到国内外深造;三是积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职称急需的人才,在住房、待遇、科研启动费、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很大的优惠;四是以科研项目合作和邀请讲学作为载体,聘请国内外有关学科的著名专家作兼职教授,已聘请100余位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五是以重“效绩优先,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对博导、硕导专家给予特殊专项津贴,在岗位津贴方面向高层次的人才倾斜;六是为高层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善办公条件和增加投入。
四、重要科研成果和论文
“九五”以来学校共有80余项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奖6项,部省级奖70项,我校主持完成的“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16号的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外果树引种研究与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育7号甜橙育成与应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家蚕优质高产新品种‘夏芳。秋白’的研究”获重庆市科技进步—等奖,“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川碚2号”、“四川省家蚕对病原性微胞子虫类的研究与防治”、“四川省猪伪狂犬病的研究等”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鹅瘟综合防治技术”、“乳炎康制剂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非抗生素防治研究”、“猪、牛不孕白针治疗的研究”、“兽用速效感冒针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分别获农业部、四川省、重庆市二、三等奖,“苹果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及种的多型性和种质特性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草)的途径和政策研究(专著)”、“中国乡镇企业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研究”、“攀枝花市区土地定级估价研究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我校参加的”含氯化肥科学施肥和机理研究“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茶儿茶素等有效成份分离应用及新型茶加工技术“、”四川省棉花亩产125公斤规范技术研究“,”桑树诱变多倍体育种技术与应用研究“分获农业部、四川省、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全面参加的贵州省石阡县科技扶资工作,已连续进行六年完成六个项目四个项目获得贵州省丰收计划一等奖、两项获二等奖。
2002年在研项目555项,到位经费3550万元,加上“四技”服务项目35项(合同经费350万元)到位经费310万元,科研经费到位总计3860万元。另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600万元,市级相关部门配套资金150万元,重庆市农业生物工程中心建设资金70万元。
我校近五年发表的重要科研论文有1456篇,其中收入SCI 29篇,国外刊物发表99篇,全国性刊物发表1328篇。收入SCI的部分论文有:
1、魔芋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大亚基cDNA片段的克隆
2、魔芋茎尖玻璃化冻存研究
3、苹果属小金海棠的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
4、苹果铁结合蛋白基因(APFI)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5、三裂叶海棠分类地位的研究
6、夏橙果皮天然蜡和人工涂蜡表面的观察
7、杂草发酵物对枳生长和VA菌根形成的影响
8、丛枝菌根真菌的垂直平板定时转动培养及菌丝生长观察
9、甘露糖腙重量法在魔芋粉葡甘聚糖含量测定中的应用研究
10、猪肉保鲜技术研究
11、草莓无土栽培
12、Interactiv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controlled atmosphere at biologically relevant levels on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psocid,Liposcelis bostrvchophila Badonnel (Psocoptera:Liposcelididae)。
13、Effects of Host plants on Biology and Life Table parameters of Aphis spiraecola (Homoptera:Aphididae)。
14、Toxic Effects of Six Plant Oil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Controlled Atmosphere on Liposcelis boctrychophila (Psocoptera:Liposcelididae)。
五、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一)基本建设。学校近年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完成了校本部基建整体规划,荣昌校区、研究院正在制定规划当中。学校先后新建了5543平方米的第一教学楼、13116平方米的第二教学楼、11600平方米的生物工程大楼,6400平方米学生一食堂。同时,学校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了学校水电管网、道路医疗设备等进行了改造,校园环境美化,共完成投资1.84亿元。目前在建项目有250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共30000平方米第三、第八教学楼、校园道路改造等,新征土地585亩。2002年获得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二)教学设施建设。学校有部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蚕学、生物技术与作物品质改良,蚕桑学、南方蔬菜学、昆虫学及害虫控制工程、牧草与草食家畜、农业资源与环境)。自1998年以来,学校投入经费750多万元,完成32个实验室改造和建设,有5个实验室通过了市级验收合格;学校投入经费116万元,新建多媒体教室13间,座位1272个;拥有教学用计算机1097台;学校新建了图书资料查阅网络和能容纳80人的电子阅览室。
网址:http://www.sw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