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大学  > 大学

山大(山东大学)

2018/10/15 1:43:09 人气值:
学历层次: 大学     

第三方平台查询:    “百度百科”“天眼查”“百度”

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之最。学校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据学校官网介绍:作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山东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9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跨入世界前1%。学校基本完成了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山东大学的发展一直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2月26日,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重点共建山东大学协议,使山东大学跨入全国21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百年校庆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分别为山东大学题词。江泽民同志的题词是:“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把山东大学办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李鹏同志的题词是:“齐鲁大地,人才辈出;百年学府,再创新章。”

在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全面提升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经过“十一五”期间和更长时间的建设,到建校120周年之际,建设成为中国特别是华东地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开放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历史沿革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综合大学,是中国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之一。其前身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济南创办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停办、重建、合校、搬迁的多次变革,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院校。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是年10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 官立山东大学堂。周学熙任管理总办(校长)。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后增至110多人,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 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

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 山东高等学堂。

1911年又改称 山东高等学校。方燕年、陈恩焘、萧应椿、陈庆和、周学渊、魏业锐、陈恩畲、李豫同、李联璧、范之杰、黄国恩、丁维椽等先后出任校长。1912年国民政府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京,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因为等候正科两班结业,至1914年停办。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山东大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的59人。其中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

1906年在济南皇华馆设立法政学堂,翌年再设法律学堂,时称第一、第二法政学堂。1913年合并为 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07年,山东巡抚杨士骧、吴廷斌又在济南东关全福庄设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以南郊千佛山、马鞍山北麓五千亩土地作为学堂的林场,1913年易名 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2年,留日学生叶春墀请准在济南南关设立商业学校,随后定名 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1912年,青州府高密中等工业学堂和济南工业学堂合并,后又并入山东第一中学,于第二年在一中尚志堂校舍成立 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5年,山东省设医学讲习所,1916年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学校,校址在济南北园白鹤庄,1920年正式命名 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又将矿业传习所扩建为 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校址设在济南东关。上述六个专门学校课程均为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师多为欧美和日本留学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医学四年,十余年共毕业学生4000余人。在山东大学的发展历史上,这六所专门学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924年8月 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创立,高恩洪自任校长。设工科和商科,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学生除中国外还有南洋华侨和朝鲜学生。革命活动家罗荣桓、彭明晶等系该校学生。校董事会聘请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人为名誉董事。选用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俾斯麦兵营作校址。1925年直奉战争再起,直系军阀失败,高恩洪下野,学校濒于倒闭,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1928年北伐军进抵山东后,奉系败逃,学校经费逐渐断绝停办,学生按大学结业处理。

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下令将山东公立六个专门学校合并,在济南建 省立山东大学,由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哲学、国文学、法律、政治经济、商学、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农学、林学、蚕学、医学13个系,并有附属中学。校设评议会,院设教务会,系设教授会,定期研究教学、人事、经费等问题。大学部有教师320人,其中教授200人,除专业课外,并开设选修课,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1928年,国民北伐军进抵山东,奉系军阀败逃。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在动乱中,学校经费无着,随即停办。

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是随后创办的国立青岛大学的前身,在山东大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篇章。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并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1929年6月,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 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学校初设文、理、教育三个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八个系。1932年9月,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分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同时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不久,又将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学校设校务会议,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各学院院长、各学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组成,负责议决一切重大事项。校长杨振声思想进步,富有远见,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如闻一多、黄敬思、黄际遇、任之恭、傅鹰、沈从 文、梁实秋、闻宥、游国恩、曾省、汤腾汉等著名学者均在校任教。1932年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改为 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赵畸)接任校长。赵太侔原为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赞同杨振声的办学方针。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师资阵营更为整齐,同时撙节行政费用,添购图书、仪器,先后建成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化学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改善了办学条件。此时期由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校内人才荟萃,名流云集,师生勤奋教学、成就蜚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国立山东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学校先后创办有学术刊物《科学丛刊》、《文史丛刊》、《励学》、《刁斗》等。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立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再迁四川万县。图书、仪器、案卷分批运出,损失严重。1938年春学校在万县复课,不久教育部下令“暂行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图书、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

1944年中共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党校基础上,创办 华中建设大学。校址设于苏皖边区的旰眙县新埔,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设民政、财政、文艺三系和一个高干班。1945年5月4日,正式开学。8月份,首届学生结业,学校迁清江市。1946年初,校长彭康率领部分干部教师和学员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校长由李亚农继任,解放区知名人士贺希明、张劲夫、张茜、夏征农、戴白韬、阿英、孙冶方、范长江、车载、朱维基、黎冰鸿、黄源、陶官云等在校工作和执教。学校拟办成一所正规大学,设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预科。

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 临沂山东大学),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长。设预科部,招收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率领该校师生400余人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学校规模有所扩大,设立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系,转入以专业为主的学习,解放区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桥、李仲融、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钺、宋之的等在校执教。

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复校后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水产水15个系,医学院不设系,并附设一个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各学院学生修业年限为四年,其中工学院五年,医学院六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1946年10月25日举行开学典礼。知名学者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奎、萧涤非、丁西林、杨肇、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王恒守、李先正、刘遵宪、朱树屏、严效复、杨宗翰、郑成坤、李士伟、沈福彭等应聘来校执教。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王哲、罗竹风、高剑秋率领军管小组进校,对学校进行接管整顿。

1948年夏,中共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组建成立 华东大学,同年9月4日开学。韦悫任校长,张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长。济南解放后,于11月迁入济南。迁济后成立文学、社会科学、教育三个学院和一个研究部。另设附属中学。1949年5月,韦悫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彭康接任校长,学校向正规化大学过渡。11月,教育学院划出,后成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交济南市领导,改为实验中学。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学校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系,转入正规化的业务学习。1950年冬奉命迁青岛,1951年在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都是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家培养了近一万名干部,为革命战争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1年03月,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校,仍命名为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校党委书记,童第周、陆侃如为副校长、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分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水产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病虫害学、政治学、艺术学18个系。其中政治和艺术为两个直属系。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1951年创办《文史哲》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开辟了科学园地,促进了学术争鸣。从此山东大学又进入了学术繁荣的新阶段。1952年夏,进行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山东大学根据中央教委部关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方案,调整的院系有:

(一)1952年政治系,迁至济南,组成山东政治学校,现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二)1952年艺术系戏剧组,迁至上海,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上海戏剧学院。

(三)1952年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组,迁至无锡,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现为南京艺术学院。

(四)1952年工学院和土木系,和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系合并,组建成青岛工学院,后又迁至武汉与有关系科合并,成立武汉测绘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

(五)1952年工学院的机械、电机两系,迁至济南,与原山东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工学院,即后来的山东工业大学(后并入山东大学)。

(六)1952年农学院的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学三系,迁至济南,与原山东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农学院,现为山东农业大学。

(七)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论组部分教师并入该校,组建新的海洋系(后分出)。

(八)理学院的地矿系迁至长春,与有关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长春地质学院,后并入吉林大学。

(九)1954年教育部拟改变高等学校的布局,指令由山东大学负责,在郑州筹建一所新的大学, 由山东大学支援师资,即现今的郑州大学。

(十)医学院因受校舍的限制,暂缓调整。1956年青岛工学院迁去武汉时,使用该院校舍组建成青岛医学院,后合并入青岛大学。

(十一)在迁校济南后,1959年,留在青岛海洋、水产、筹建中的地矿三系独立为山东海洋学院,现为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在院系调整中,分出的系科和其他院校组建了十所高等院校,取消了院一级组织,留有 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水产八个系,增设海洋学系(后分出),建立文学历史和海洋物理两个研究所,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以文、理为主的综合大学。中文、历史两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还接收朝鲜、越南、苏联等国的留学生,学校的影响扩及国外。1955年华岗受诬陷去职,稍后童第周调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7月山东省副省长晁哲甫出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57年外文系师生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外文系撤销。1958年夏晁哲甫奉调回省,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校长兼校党委书记。

1958年7月,山东大学归由山东省领导,同年10月奉命迁校济南。文科的中文、历史两系和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系搬迁济南,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留在青岛(后独立为山东海洋学院)。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6月殃及山东大学校园,全校机构随之瘫痪。1967年后,校内山头林立,学校的一派组织夺权后,把校名改为“鲁迅大学”,直到1970年才又恢复了山东大学校名。1970年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将山东大学一分为三:政治、中文、外文、历史四系南迁曲阜,与曲阜师范学院合并,改称为山东大学;生物学系迁奉泰安,并入山东农学院;校部机关和数学、物理、电子、化学、光学(新建)五系留在济南, 成立山东科学技术大学。1973年病中的周恩来总理得悉这一情况,立即签署恢复山东大学原建制的指示,1974年初山东大学恢复原建制,山东科学技术大学即行撤销。1971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审定”的招生办法,开始招收工农兵学生入学。到1976年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生(学制二、三年),总计毕业3267人。

2000年7月,由原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朱正昌任校党委书记,展涛任校长。2002年8月,邵桂芳任校党委书记。2005年2月,朱正昌任校党委书记。2008年11月,徐显明任校长。2011年10月,李守信任校党委书记。

原山东医科大学

详见山东医科大学。

原山东工业大学

详见山东工业大学。

校容校貌

山东大学(济南)

山东大学在山东济南拥有六个校区。分别参见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山东大学软件园校区、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图册: )

山东大学(威海)

山东大学(威海)创建于1984年,是山东大学在威海设立的一个校区,开中国名校异地办学的先河。山东大学(威海)坐落于滨城威海,学校占地1600余亩。2009年,在“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一体发展”的“大山东大学”发展架构下,山东大学决定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更名为山东大学(威海)(校内称威海校区),为构建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办学的山东大学系统奠定基础。山东大学(威海)与山东大学校本部同样级别,为“211工程”和“985工程”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图册: )

详见“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山东大学(青岛)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Qingdao, Shandong University Campus)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卫镇,占地3000亩(约200万平方米),北起鳌山卫镇星石庄村,南至柴道路南侧的凤凰岭,西至滨海大道,东至鳌山湾海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全部完成后可容纳3万名学生求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第一期工程是山东大学的理工学院,计划用地1300余亩,位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北侧,南侧的1700亩是二期工程用地。按照计划,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拟于2011年破土动工,一期工程预计2013年8月完成,并开始进行规模5000人左右的招生,届时山东大学每年的本科生招生规模将达到1.5万人。随着青岛校区筹建工作的启动,山东大学在济南、青岛、威海三地办学的规划即将成为现实。

详见“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办学规模

教学规模

据学校官网介绍,截至2013年初:山东大学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其中威海校区1628亩、青岛校区约3000亩), 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青岛、威海)八个校园的办学格局。现有3所附属医院,4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实习医院。拥有在职教职工10200人(含威海校区和3所附属医院)。各类全日制学生达6万人(男女比例约为53:47),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3000人,研究生15000人,留学生1600余人。学校还拥有精良的教学科研平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8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70个,覆盖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领域,实现了各学科的协调发展;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国家“111创新引智计划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另有大批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国家,电子元器件,清洗技术推广中心
重点实验室

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畸形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液固结构演变与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网智能化调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殖内分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耳鼻喉科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电力电子节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环境热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低维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科学与工程计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高能物理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软件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与仿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材料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辅助设计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发育机制与基因调控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血液病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毒理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工程陶瓷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液态金属及遗传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工程系统与控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风险分析与金融计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光子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医学神经生物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电子节能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岩土力学与工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感染与免疫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妇科肿瘤学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卫生检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药物分子设计与创新药物研究省高校重点实验

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妇产科重点实验室,  ,遗传病,重点实验室

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山东大学口腔医院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非隶属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
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

教育特色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2010年参与并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点计划,采用多元、多种、多次选拔机制,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共5个学科,每年各选拔15名左右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进入泰山学堂学习。学校将为参与试点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采用本博贯通的长周期培养,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强化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跨学科(院)、跨学校、跨国家(地区)学习,使学生具备山东大学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山东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试点高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培养未来的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该计划实行本科、硕士、博士三段制,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和动态管理,聘请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都将具有长短期海外学习经历或国内知名高校学习经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50%以上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比例为30%-40%,获奖学金学生比例高于普通班。

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

在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方面,山东大学自2000年开始试行英语+法学(五年制)等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其中在英语+国际政治、文科+教育学、小语种+法学、小语种+国际贸易、护理+管理等单独组成双学位班;另外在经济、管理、法学、文学、化学、信息、数学等学生需求量大的专业开设双学位班、辅修班。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打破学院界限,合作建设社会急需的专业。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山东大学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与技术六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基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后备人才,逐步成为山东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杆和教学改革的窗口。6个国家基地均以学界泰斗命名。学校为基地班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采用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材,营造国际化氛围,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精英人才创造条件。基地班60-80%的优秀学生可以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闻一多班:

中国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闻一多,文学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曾在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担任教授,并在20世纪30年代出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该班探索培养中文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潘承洞班:

数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潘承洞,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先生专长于解析数论的研究,尤以对歌德巴赫猜想的卓越研究成就为中外数学家所赞誉。该班探索培养数学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王淦昌班:

物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先生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1934年至1936年期间于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该班探索培养物理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邓从豪班:

化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邓从豪,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山东大学校长。邓从豪先生自1948年至1998年在山东大学工作了50年,为山东大学化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该班探索培养化学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童第周班:

生物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童第周,生物学家、教育家,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山东大学生物系系主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先生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该班探索培养生物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曾呈奎班: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曾呈奎,海洋生物学家、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山东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曾呈奎先生在海洋生物学资源环境的基础理论研究及中国海洋水产农牧化领域取得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成就。该班探索培养生命技术学科未来的杰出人才。

山东大学特色试验班

山东大学设立了校级人才培养基地、长学制班等特色试验班,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

彭实戈班:

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彭实戈,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金融研究院院长。该班由数学学院与经济学院联合设立,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掌握现代金融理论、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班已进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齐鲁医学班:

山东大学从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中选拔30名左右特别优秀的学生,进入八年一贯、本硕博融通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班学习,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学专门人才。该班已进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法学试验班:

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法学精英人才,改革传统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该校开设法学试验班。试验班在法学类新生中选拔,实行“六年一贯、本硕融通”的模式系统培养,达到要求者可直接获得硕士学位。

文史哲校级人才培养基地:

按照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模式、自2002年开始试点的特殊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科交叉在办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文史哲基地班集文学、史学、哲学三大学科之优秀师资,培养了百余名具有扎实学术功底和创新意识的青年学子。

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

为探求优秀工科学生而设立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实行精英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培养材料科学领域创新素质高、学科知识全面、科研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基地:

该专业是理、工、医、生物等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朝阳学科,致力于人的防病、治病、康复和健康,致力于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培养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采用“4+3”学制,毕业可获得硕士学位。

工业生态校级人才培养基地:

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合作建设的国际化、新兴交叉专业,引入国际理论体系,选用国际通行的英文教材,部分核心课程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授课。优秀学生可推免山东大学研究生或进入欧洲顶尖大学完成硕士课程。

七年制医学专业:

山东大学拥有临床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方向)和口腔医学三个七年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医学硕士和口腔医学硕士,学制七年,实行具有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注重素质、加强基础、面向临床的培养方式。

三跨四经历培养模式

山东大学“三跨四经历”模式,即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院)、跨学校、跨国境”的交流学习,大力推进学生的“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和“本校经历”四种经历学习。

跨学科(院),山东大学学习经历:学校充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大力推行主辅修、双学位、二次选择专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设英语+法学、英语+政治等双学位班;文史哲班、金融数学班、生物医学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等交叉专业;引导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跨校园,第二校园经历:在国内率先实施大学校际合作计划,现与国内24所“985”、“211”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 每年选拔700名本科生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进行一学期或一年的交换培养,使学生感受两所高校的文化氛围。

跨国界,海外学习经历:学校大力推进本科生“海外学习经历”,注重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现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高校开展本科生交换培养,学生主要派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派出形式有语言类整班派出学习,如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专业;有一学期或一学年互换交流学习的长期项目;有利用寒暑假参加国际暑期学校的短期项目,如美国加州大学暑期学校、英国巴斯大学暑期学校等。除专业学习以外,海外学习还有实践、专业实习类的项目,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海外学习经历,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国际化的思维。

社会实践经历:山东大学倡导100%的学生要有社会实践经历。以一年级学生感恩父母、二年级学生接触社会、三年级学生专业实习、四年级学生毕业实习为主题规划设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排名

最新权威排名结果:

世界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

1、QS世界大学排名(2012-2013年):山东大学位列世界601+,亚洲119位。

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2-2013年):山东大学未进入榜单。

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2年):山东大学位列世界第301-400位(区间),中国大陆8-14位(区间)。

其他排名结果(公信度较低):

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年),山东大学位列中国第12位。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网络计量学实验室基于互联网的世界大学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WRWU")(2013年),山东大学位列世界第90位,在入围前一百强的大陆高校中排名第3。

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年),山东大学位列中国第15位。

此外,山东大学还是《大英百科全书》所列中国著名大学之一;中国内地最具国际声望的16所大学之一;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中国10所杰出大学之一;34所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在教育部公布的提名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山东大学连续4年获奖总数均列全国高校前三名;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统计,山东大学科技竞争力已经进入世界高校前500强,列中国大陆高校第7位。山大连续十几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进入中国大陆高校前十位;被EI收录论文保持在全国高校十位左右,被SCI收录论文的引证总数也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名。

院系设置

山东大学院系设置
校区院系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又称东区新校)文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研究院(中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晶体材料研究所、管理学院、环境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文史哲研究院
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又称东区老校)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又称西校区)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
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又称南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大学软件园校区(又称软件园)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加拿大高等教育基础部(2011届 药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护理学院 等)
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又称南新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又称山东大学(威海))

韩国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翻译学院、艺术学院、海洋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又称山东大学(青岛))在建

学校文化

办学宗旨

“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源自1901年山东大学创办时的《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三章第八节:“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庶几所志者闳,而所成就者亦大,行之既久,非独可与各国学堂媲美,且骎骎乎复古学校之旧矣。”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山东大学的“天下观”和“国强观”,体现了山大人的胸襟和气魄,体现了山东大学自创办以来就具有的争创世界一流水平、担负民族复兴使命的追求。110年来,山东大学正是以此为办学理念,把学校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校风

崇实求新

“崇实”是山东大学一贯的追求和山大人的基本特征。山东大学是近代中国最早按章程办学的高等学校,在创办时就注重实际、务求实效。1901年的《山东大学堂章程》第一章第一节明确提出:“实事求是,力戒虚浮”;第一章第七节明确提出:“大学堂首贵崇实”。
  “求新”出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求新就是要与时俱进,发展社会文明,引领时代潮流,从而体现大学的本质特征。

“崇实求新”作为校风,集中体现了山大人“朴实、扎实、务实”等品格和不断追求创新的风貌。

校训

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参考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终极。”此处的“学”,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技能的追求,更包含了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体现了孟子所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是以永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在学术和人生的历程中勇于登攀,不断追求文化知识、技术能力、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较之于此前所使用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更加体现了价值取向,更加符合音韵平仄的要求,更加琅琅上口。

校歌

成仿吾词 集体修改

东临黄海,南望泰山,

这里是我们追求真理的乐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薪火传,学子要与前贤比肩。

为天下储人才,放眼五洲;

为国家图富强,求索万年。

志向远大,气养浩然;

学无止境,不畏登攀。

奋斗啊,奋斗啊,为了中华民族崛起;

奋斗啊,奋斗啊,为了人类美好明天。

我们是崇实与求新的朝气勃发的青年!

《山东大学校歌》,创作于1962年10月,由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成仿吾作词,著名作曲家郑律成谱曲。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新时代要求,以及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的需要,从2011年6月开始,学校文化委员会多次聘请专家学者对校歌歌词进行了集体修改。修改的歌词体现了学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办学历史,体现了办学宗旨、校训和校风,蕴含了山大人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历史责任,展现出山大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词形式上参照原歌词语言风格和结构,对应原曲谱的旋律特征,适宜铭记和传唱,有利于鼓舞广大师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学校校长

现任校长

徐显明,男,汉族,1957年4月出生,山东莱西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执教于山东大学,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行政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系副主任、系主任、院长、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2001年9月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2008年11月任山东大学校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世界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中国分会主席。

历任校长

清朝

,唐绍仪1901年-1902年(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
,方燕年1901年—1902年
,陈恩焘1902年—1905年
  中华民国时期
,王寿彭1926年—1927年
,张宗昌1927年—1928年04月
,杨振声1930年09月—1932年09月
,赵太侔1932年09月—1936年06月
林济青1936年07月—1938年02月
,赵太侔1946年02月—1949年0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华岗1951年02月—1955年08月
,晁哲甫1956年07月—1958年07月
,成仿吾1958年07月—1963年
,吴富恒1978年12月—1984年06月
,邓从豪1984年06月—1986年11月
,潘承洞1986年11月—1997年12月
,曾繁仁1998年01月—2000年07月
,展涛2000年07月—2008年11月
,徐显明

2008年11月至今

师资力量

据学校官网介绍,截至2013年4月底:山东大学共有教授1116人,博士生导师830人。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 Grünberg教授为山东大学特聘教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教授为山东大学研究生导师、讲座教授 。同时,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0人,双聘院士35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12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10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22人,“青年千人计划”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33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0位、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4位,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6个,国家“优秀创新群体”4个。

历届英才

山东大学毕业的科学院院士17位,工程院院士11位,肄业院士6位:

庄孝僡、马祖光、夏道行、朱兆良、蒋民华、计亮年、吴祖泽、王克明、钱逸泰、石广玉、彭实戈、郭雷、薛其坤、江桂斌、魏炳波、葛均波、胡海岩、童铠、王文兴、张福绥、洪涛、赵法箴、雷霁霖、薛禹胜、薛群基、谢立信、张运、张致一、山仑、徐世浙、胡敦欣、刘光鼎、刘振兴、于金明。

科技界

童第周

享誉世界的生物学家

,束星北(1907—1983),著名物理学家
,侯宝璋(1893—1967),病理学家
尤家俊(1900—1969),新中国,皮肤性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王,普(1902—1969),著名物理学家
,刘先志(1906—1990),力学专家
王小云1966年生,导师,潘承洞,破解了MD5和SHA-1两大,密码算法
,王淦昌

两弹元勋

政商界




唐绍仪(1862,1938),广东人,民国第一任总理,山东大学堂,第一任校长罗荣桓(1902—1963),湖南人,开国元帅
徐镜心(1874—1914),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被杀。南京国民政府追授徐镜心为陆军上将,进行国葬,葬在济南千佛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俞启威(1912—1958),建国后天津首任市长,中央政府,政务院,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
高恩洪(1875—1929),山东人,政治人物,曾参加印度和中国西藏的国境划定交涉,曾任私立青岛大学校长孔令仁(1924—),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
丁伟志(1931—),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季允石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项怀诚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部长
李建国现,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马建堂国家统计局局长
,李从军,安徽人,新华社社长兼党组书记,王国生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
,强卫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仕波北京军区司令员
,王京清,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一局局长,张立勇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陈建国原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爱英司法部部长
,杨衍银原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王文章文化部副部长
尹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王军民山东省委副书记
,邵明立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兆前山西,省委常委,纪委书记
,郝明金,监察部,副部长,民建党人士,孙绍骋山东省副省长
,史大桢前电力工业部部长兼,国家电力公司,总经理,王随莲山东省副省长
,王怀远辽宁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树丛,国家林业局,局长
,李群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周厚健海信集团董事长
,宁高宁中粮集团董事长,蒙牛集团,董事局主席,孙丕恕浪潮集团董事长
,王君庭,青岛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杨绵绵海尔集团总裁
刘振亚,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蒋洁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董事长
,盖永光英大投资集团董事长,谢明亮,华中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庆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马宗林,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
郝建芳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任,十二届五中全会,中央书记处,书记,陈建华,华电国际,公司总经理
,时家林,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副总经理,王君正湖北省副省长
,张涛,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胡建民,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盖其庆,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曲格平原国家环保局局长
戴晰臣,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陈建华华电国际公司总经理
,于刚,中国电力科学院,副院长,曹培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
,马宗林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国

国家电网技术学院院长

王文泽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陈方磊国家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
文学文艺界

赵太侔

剧作家,曾任山东大学校长

季羡林

国学大师

,王统照,文学大师,萧涤非“汉学伟人”
,明义士西方甲骨文学者,沈从文文学家
,梁实秋散文家,臧克家诗人
,杨振声文学家,游国恩文史专家
,栾调甫墨学学者,刘世传法学家
,顾颉刚,历史地理,学家,刘大钧周易学家,现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
,梁实秋散文家,杨懋春,社会学家
,成仿吾文学家,翻译家,马瑞芳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马瑞芳说聊斋》
,马彦祥剧作家,徐绪典著名清史近代史专家
,严耕望专精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路遥,义和团,史和民建宗教史学家
,孙伏园散文家,游国恩文史学家
,闻宥文史学家,王敦化文物鉴定家
,闻一多诗人,周晓枫散文家
,陆侃如文史学家,钱穆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冯沅君文史学家,老舍作家
,周来祥美学家,乔伟法学家
,吴伯箫散文家,洪深剧作家
,胡厚宣甲骨学家,高亨史学家
,吴富恒教育家,中国第一位哈佛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华岗哲学家
,孙思白史学家,刘捷剧作家
,蒋维崧书法篆刻家,吕荧美学家
,黎锦扬剧作家,高兰,朗诵诗,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东大学历史系进入非常辉煌的时期,汇集了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著名的八大教授,并称为“八马同槽”。
高教界

徐显明

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现任山东大学校长

樊丽明,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乔建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
,张政文,黑龙江大学,校长
,詹培民,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胡海岩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体育界(山东大学体育教育学院)

林伟宁

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69公斤级冠军

,邢慧娜2004年雅典奥运会10000米金牌
,隋菲菲

2009代表解放军队获得第十一届全运会女篮金牌。现八一女篮主教练

所授荣誉

山东大学星

2004年10月17日,国家天文台在济南宣读了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关于“山东大学星”的命名公报。“山东大学星”成为继“北京大学星”、“南京大学星”、“北京师范大学星”之后,第四颗由中国发现并以高校名称命名的小行星。“山东大学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在1997年10月15日发现。详见“山东大学星”。

威海星

“威海星”是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继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之后中国第三家具有小行星命名权的单位)于2008年12月24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也是中国内地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其永久正式编号为207931,其命名权归属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威海星”。这是山东省首颗以城市命名的小行星。详见“威海星”。

学校地址

中心校区: 济南市历城区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洪家楼校区: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 邮编250100

趵突泉校区: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千佛山校区:济南市经十路73号 邮编250061

兴隆山校区: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 邮编250002

软件园校区:济南市历下区舜华路中段 邮编250101

威海校区: 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邮编264209

青岛校区: 青岛市即墨市鳌山卫镇(在建,建成后为山东大学规模最大的单校区)

近年山大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文科理科生源地: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青海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西藏新疆内蒙古海南福建甘肃港澳台 年份:20092008200720062005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暂无数据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