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目前我国材料类学科最齐全的学院之一,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化学等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校本科生10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500余人。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兼职教师75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32人。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年龄层次与知识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专业介绍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无 机非金属材料系始建于195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类专业之一。
现已发展成为天津大学“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主体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国家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本系在50余年的建设发展中,在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已培养出本科毕业生近1800人,硕士、博士200余人。形成了以先进结构陶瓷的材料设计及其制备科学、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新型无机半导体材料及薄膜的制备科学与功能开发、无机超微粉体制备科学与技术、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构性能控制等为主要研究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在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科研条件等方面在国内保持了一定的优势地位。
本系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副教授8人。实验室教学人员5人,其中工程师2名,技师1名。教师中有12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曾在国外进修或合作科研。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本系多年来承担国家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获得了多项省部级奖励。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始建于1958年。 在1997年学校院系调整时 ,由原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和腐蚀与防护专业(金属部分)合并而成。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设有材料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点,并且所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博士后流动站。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员工共23人,其中教授7人(博导)、副教授7人,讲师2人,45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具备进行材料学基础研究、新材料制备和性能评价的攻关及产业化能力。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近五年来培养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百余名。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并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在材料基础理论、材料制备和性能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特色科研方向:(1)材料的环境行为与失效机制;(2)生物材料制备与改性;(3)复合及功能材料;(4)金属材料相变理论与应用等。多年来,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一直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及教育部、天津市的科技攻关、重点和面上项目,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并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和部委奖。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拥有Mevva源真空离子注入系统、PAR2263电化学系统、高温热分析仪、三靶共溅射型高真空磁控溅射装置、高真空烧结炉、高真空电弧熔化及块体金属制备设备、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树脂传递模塑装置、65KW中频熔炼炉、真空热压机、真空离子渗碳炉、热处理淬火炉等设备;冲击疲劳、 拉伸、弯曲、冲击疲劳、硬度仪和金相显微镜等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分析测试设备,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金属材料和新型材料制备、加工、分析和评价体系。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简称高分子材料系 ) 成立于 1958 年 ( 原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 ) , 1997 年经过专业调整,合并原腐蚀与防护专业(非金属部分)而成。目前已形成集高分子材料教学、科研和产学研开发为一体的办学特色。
高分子材料系现设材料科学与工程 ( 高分子方向 ) 一个本科专业,材料学 ( 高分子材料方向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材料 ) 和材料加工 ( 高分子材料方向 ) 三个硕士和博士专业,其所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
高分子材料系现有教职员工 19 人 , 其中教授 6 人 ( 博导 5 人 ) 、副教授 8 人、讲师 1 人及工程师技术人员 4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14 人,形成了具有很强教学与科研实力的师资队伍。
高分子材料系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近年来承担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三项重点项目和多项面上项目、一项“ 973 ”课题、两项“ 863 ”课题、多项天津市攻关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 重点和面上 ) 等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聚合物加工理论与应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近年来取得了 1 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 2 项 天津科技进步三等奖 。
材料科学及加工自动化系
材料科学及加工自动化系是"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主体学科,包括两个主要学科方向:1)高性能材料的连接;2)表面工程技术与科学。材料科学及加工自动化系前身为焊接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焊接专业之一,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天津市首批重点学科;该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加工学经过多年努力在材料加工工程研究领域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以高性能材料连接机理及物理过程、新型连接材料研制开发、焊接力学及结构完整性评价、材料连接过程模拟仿真与智能控制、
表面工程技术及金属纳米材料制造及应用为研究方向的综合性学科,其学术、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目前有教师 17人,其中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7名,副教授8名;实验室教师5人,其中高工2名,工程师3名。教师中有9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博士后经历,9人曾在国外进修或合作科研,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3%。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本学科多年来承担国家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材料化学系
本专业是根据教育部98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建立的理科类专业,它是为了适应材料科学发展需求,在保持天津大学工科教学传统优势下,增强理科教学内容,是理工结合的新专业。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设有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等博士、硕士点。
材料化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使学生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法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由材料结构、功能到材料设计和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
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高等无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物质结构、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无机材料化学、纳米材料及应用技术、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研究与计算机应用、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等课程。为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本专业还开设多种选修课。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专业基础实验,设置了开放实验室,结合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为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成绩荣誉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特别是近年来985工程、211工程给予了大力投入,购置了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近年来,学院承担了200余项国家“973” 、“ 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天津市等省市部委重点项目、基础研究项目,企业开发研究项目等;获国家、教育部、天津市科技、教学成果奖20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项;2002年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1500余篇次。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材料加工等科研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院校、学术团体、大型骨干企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每年都派出多名教师出国访问、留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多名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学院还多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通过这些活动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提高了学院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重点实验室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复合与功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天津市材料复合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现代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
现任院领导
院长: 崔振铎
党委书记:贾启军
历史沿革
初创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 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当时天津海关道 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 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 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
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 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学堂的第一届学员毕业。第二年元月,学堂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由于成绩最优,从香港考入的学员 王宠惠有幸成为“钦字第壹号”文凭获得者。1905年,王宠惠获 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北洋大学从1895年至1911年共有毕业或肄业生518人,其中资送出国52人(不包括自费留学生)。北洋大学堂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在国内北洋大学与哈佛、耶鲁齐名,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东方的 康奈尔”。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创办之始就按照美国模式办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学方法上,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此外,北洋大学堂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 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实现培养高层科学人才的目的。学堂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同时,资送头等学堂毕业生出国留学也是学堂创办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办之时,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 中国社会所急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至1903年4月学堂方在西沽正式复课。
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1912年1月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育部,1913年又改称 国立北洋大学,至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专办 工科 时期
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 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 工科时代。
1919年原采矿冶金学门又分为采矿学门、冶金学门。
从1920年6月起,北洋大学专办工科,设有 土木、采矿、冶金三学门;后学门改称系,至1935年北洋工学院设有矿冶、土木、机械、电机共四个系(内分七个工程组);为了提高学术及技术水平,北洋工学院于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其组织章程(含招考研究生)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授予 硕士学位。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上试行大学区制,北洋大学改称“ 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 北洋工学院”。
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 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 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 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又名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即天津大学)与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即 河南理工大学和 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即 东北大学)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固县古路坝,初设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个系,后又增设 工业管理系。
1941年10月, 中国工程师学会及各专门工程学会在贵阳举办联合年会。借此相聚之机,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会谈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 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 英士大学升格为 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 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工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故史称“ 泰顺北洋工学院”。与之相呼应, 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
理工结合时期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和各地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1945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复校后的国立北洋大学,在原来工学院的基础上,增设了理学院,从此北洋大学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工学院下设土木、水利、采矿、冶金、电机、航空、机械、 化学工程学系八系,后增设建筑工程学系和纺织工程学系;理学院设置与工学院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 数学、地质学四个 基础学科系。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
建设多科性工业大学时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学在原校址正式开学复课。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学隶属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此后,北洋大学师生积极配合新中国的 高等教育改造,进行了增强教师阵容、课程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初步完成了学校的 新民主主义改造。改造后的北洋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设立理学院、工学院,共设有物理、数学、冶金、土木、水利、采矿、机械、化工、航空、纺织、建筑工程、 地质工程等12个学系,学系下设水利实验室等14个实验室,还设有机械实习工厂与纺织实习工厂。同时,北洋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在改造后也取得了充足的发展,设有冶金、土木、采矿、水利、化工等5个工程研究所,成为当时中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与 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天津大学设土木、水利、采矿、纺织、冶金、机械、电机、化工、地质、数学、物理共11个系。
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工学院, 津沽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燕京大学、 唐山铁道学院(即 西南交通大学)的化学工程系, 北京铁道学院(即 北京交通大学)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有:抽调数学系、物理系并入 南开大学;抽调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组建 北京钢铁学院(即 北京科技大学);抽调地质组组建 北京地质学院(即 中国地质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 清华大学;抽调电信系至 北京邮电学院(即 北京邮电大学);抽调采矿系采煤组至 中国矿业学院(即 中国矿业大学);抽调水利系 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至武汉水利学院(已并入 武汉大学);抽调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至 武汉测绘学院(已并入 武汉大学);抽调矿冶工程系调唐山成立河北矿冶学院(即 河北理工大学);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即 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往 天津轻工业学院(即 天津科技大学)。
1958年又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即 河北工业大学)。
调整后,天津大学迁入南开区七里台新校址,下设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纺织工程系、水利工程系7个工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另设化工研究所和石油工业学校。此后,经过几年的调整、发展,天津大学已逐步形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阔步前进,将学校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之一;1955年天津大学重新招收研究生,着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1958年8月13日, 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天津大学,并就学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 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1958年末在北京举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上,天津大学展出的项目居全国高校之首,受到各方面的重视。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天津大学被定为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此前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 周恩来、 邓小平等也先后来校视察,对天津大学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1966年,天津大学设有无线电电子工程、光学与精密仪器、水利工程、 机械制造工程、动力与自动化工程、土木建筑工程、化学工程等7个系、38个专业。在随后的十年“文革”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了学校事业的正常发展。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后,天津大学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科研秩序,教育质量日益提高,并于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学第一批恢复了文革前直属教育部领导的重点高校地位。
改革开放到百年校庆时期
1979年1月,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提出了把高等学校办成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奋斗目标。会后,天津大学提出了把学校办成理工结合的 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大胆革新,调整系科设置,兴办理科专业和理工结合的新专业,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经过筹备调整,学校将原土木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土木工程系,原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在原机械制造工程、精密仪器工程、电子工程系、电力及自动化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7个系的基础上,增加了 计算机科学工程、热物理工程、建筑、船舶工程、工业管理工程、基础科学6个系;另有马列主义、体育、中文等3个直属公共课教研室;新增了系统工程、 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 力学、工程热物理等5个专业。全校由原来的38个专业发展到43个专业,并筹备建立化学、 生物及医学仪器两专业。
1981年10月,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实施学位制并授权天津大学为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学校在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1984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为首批试办 研究生院的高校。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 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天津大学的36项科研成果获奖,极大地振奋了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精神。1980年,全校已建立和在建研究所(室)共14个,并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当年即完成科研项目25项。
1980年,天津大学举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校庆―85周年庆典。学校于1983年成立了 人文社会科学系,将原化学工程系分为化学工程、 应用化学、化学三个系,基础课部分为数学、物理、力学、 外语四个系。到1985年底,学校综合性大学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全校建有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石油化工学院,设有20个系,52个 本科生专业,16个 重点学科,13个博士点,45个硕士点,有14个研究所(室),77个实验室,8个实习和生产性工厂。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又设立了技术经济与系统工程系,增设了生物化工、工业工程、国际 工程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到1995年百年校庆前,全校共有21个系,59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系14个,理科系3个,文科系2个,管理科系2个,此外学校还建立了 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国家教委高等工程 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基本形成了 学士- 硕士- 博士- 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全校有各类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9300余人,研究生2100余人,外国留学生、进修生100余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200余人。
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时期
1995年5月,天津大学顺利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中国首批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19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全校师生员工和2万余名海内外校友参加了这一盛大庆典。百年校庆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 江泽民、 李鹏、 乔石、 李瑞环、 荣毅仁等分别题词, 李瑞环、 李岚清、 吴阶平、 孙孚凌等出席庆典。
天津大学从1997年始积极推行 学院制改革,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将原有的办学系和所组建为11个学院。同时,从1985年起学校即开始试行有计划、有指导的学分制,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注意体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 学科交叉与综合精神,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999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进行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优秀评价。
院系设置
学院
天津大学包括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理学院、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天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天津大学软件学院、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大学求是学部。
专业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54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科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 光电子技术科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电路(2009年起开设)、物联网(2011年起开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建筑学、 城市规划、艺术设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生物工程、制药工程、 分子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 电子商务、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财务管理、 应用物理学、工商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应用化学、英语、汉语言文学、 药学、软件工程、 动画、园林、 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教师资)、金融学、功能材料、物联网工程、 微电子材料与器件。
硕士专业
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 数学、 化学、生物学、 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 物理学、 药学、美术学、设计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共党史、 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发酵工程、食品科学、蔬菜学、 情报学
博士专业
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 数学、化学、生物学、力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职业技术教育学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拥有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7个(覆盖21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天津市重点学科27个。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化学工程与技术、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流体力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动力机械及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结构工程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技术经济及管理 |
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4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含1个参建),2个国家新技术推广中心,1个国家文物重点科研基地,6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含7个参建天津市工程中心)。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文物重点研究基地 | 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绿色合成与转化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 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力系统仿真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港口与 海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定量 系统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光机电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 天津市电力系统仿真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生物与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天津市 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港口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应用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现代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低维功能 材料物理与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过程检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 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 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 土木工程结构及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材料复合与功能化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现代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膜科学与海水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现代药物传递及功能高效化重点实验室、天津市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控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科技成果重点研究推广中心 | 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化工,填料塔及,塔内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形状记忆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轻型动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绿色精制过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监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天津市工程中心 | 天津市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工业结晶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快速成型技术工程中心 |
学科排名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学科评估结果中,天津大学有6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3,排名第1的学科数和进入前3的学科数在工学领域均位居全国第2,其中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和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居全国第1, 光学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2, 建筑学、 水利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学科位居全国第3。
一级学科名 | 全国排名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第1名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第1名 |
制药工程 | 第1名 |
光学工程 | 第2名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第3名 |
建筑学 | 第3名 |
水利工程 | 第3名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第4名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第5名 |
电气工程 | 第6名 |
土木工程 | 第6名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第9名 |
生物医学工程 | 第10名 |
力学 | 第11名 |
公共管理 | 第14名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第10名 |
工商管理 | 第16名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第19名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第20名 |
机械工程 | 第21名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第21名 |
化学 | 第29名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第30名 |
数学 | 第36名 |
天津大学化工专业已通过“Master Level”国际认证。该认证标志着天津大学化工专业已经与英国的 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和 帝国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化工专业共同跻身世界前列。天津大学化工专业成为国内高校首家通过IChemE认证的专业,天津大学也成为亚洲仅有的两所通过“Master Level”认证的高校。
办学成果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3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52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科研经费实现了稳定和持续的增长,2011年科技经费总量15.05亿元。2011年,签订千万元以上大项目达到2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77项,总资助额度达到13267万元,授权专利482项(其中发明420项)。2011年公布的2010年度科技论文统计中,天津大学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数分别为1027篇、1571篇、814篇,235篇SCI论文被评选为表现不俗的论文,1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天津大学科技园是中国首批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通过了教育部、科技部的验收并正式授牌。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37种;并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是首批“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学校。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各类留学生1801人,来自89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上31个国家和地区的139所高校、研究院及公司签署协议。在海外成立了2所 孔子学院,分别是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
2010年6月23日,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天津大学启动。包括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 同济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截至2011年8月,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20个本科专业及 茅以升班入选“卓越计划”。
师资力量
概况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教职工4333人,其中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 千人计划”入选者23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43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3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 博士生导师551人,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教职工597人,教授505人。
两院院士
类别 | 姓名 | 简介 | 姓名 | 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余国琮 | 著名化工蒸馏专家 | 周恒 | 著名,流体力学专家 |
彭一刚 | 著名建筑学家 | 张春霆 | 著名,生物物理学家 | |
姚建铨 | 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曹楚生 | 著名水利工程学家 | 王静康 | 著名,化工工业结晶专家 |
沈家祥 | 著名,制药工程专家 | 叶声华 | 著名,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 | |
陈予恕 | 著名,一般力学专家 | 余贻鑫 | 著名,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 | |
钟登华 | 著名水利工程学家 | 邹竞 | 著名,感光材料,专家 | |
苏万华 | 著名内燃机专家 | |||
双聘,院士 | 谢世楞 | 工程院海岸动力及,海岸工程,专家 | 邬贺铨 | 工程院,通信工程专家 |
时铭显 | 工程院化学工程与设备专家 | 刘昌孝 | 工程院,药代动力学,专家 | |
吴祖泽 | 科学院实验血液学专家 | 韩其为 | 工程院水利工程专家 | |
王浩 | 工程院水利工程专家 | 侯立先 | 工程院环境工程专家 |
学校文化
校训
天津大学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 赵天麟首倡。赵天麟任校长期间(1914-1920)总结北洋大学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四个字,以之教导学生,遂成为校训。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 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被人们沿传引申, 毛泽东也曾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赵天麟以这四个字首倡于北洋大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技术知识,端正学风。
赵天麟坚持严字当头,以讲求高质量为教学目标。他在1925年北洋大学三十周年校庆祝词中写到:
形上形下,聚精会神。人文渊薮,日新又新。
猥长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实事求是。
忆当髫稚,蛾术于斯。归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学相承,渊源接续。从事此间,厥情最笃。
别来数稔,时复念兹。达材 成德,与有荣施。
云霞蒸蔚,盛会欣逢。洋洋学海,万派朝宗。
这一段祝词是赵天麟办学思想的回顾和总结,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抱负。
天津大学在继承这一优良校训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开拓创新,把握规律。天津大学继承了北洋大学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教师严格聘任,讲求真才实学,并要求教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讲授认真,教学方法具有引导性;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并要求学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
校旗
天津大学校旗为校徽的变形和重新组合。整体采用蓝、金、白、紫、红五色,色彩典雅、大方,并给人以青春的朝气,启发人蓬勃向上的精神。
校歌
天津大学校歌,又称 北洋大学校歌,诞生于1935年,为纪念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建校40周年而谱写。校歌作者 萧友梅、 廖辅叔。校歌总结了北洋大学兴学育人、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促人奋进,催人向上,激发北洋学子在黑暗的旧中国,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奋斗。用埋头苦干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学风,献身科学“把中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