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一个崭新的国度从此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爷爷跟我说起这些时,总是兴奋得像个孩子,他的思绪仿佛把我也带入了那个年代,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毛主席站立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也在全国人民的欢呼中升起。我爷爷正是这欢呼声中的一员,解放前当过兵,所以他常常很自豪的说新中国的解放他也有一份功劳。他虽然没有念过书,但我记得他跟我讲过这么一
岁月如梭,眼即逝,沉淀下来的——是酸甜苦辣的回忆。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停不下自己前行的步伐,却也不断地在回忆里挣扎。快乐过,也痛苦过;幸福过,也孤独过…想找一个人共叙情缘,却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自己已经迷失在寂寞的街角:习惯了一个人行走,一个人流浪;习惯了一个人哭泣,一个人欢笑;习惯了一个人静听伤感的歌曲;习惯了一个人独唱青春的交响乐…一缕缕清风轻轻的拂过脸旁,微闭双眼,静静的享受风的清爽…其实,一
全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是公正的。其他们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是极其错误的是违背人道主义的说法和做法,是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名,是违背历史,违背和平,违背人性的做法。 日本作家不配称其为作家,因为作家是善良的源泉,其思想和灵魂应该是纯洁的,而不是遇到错误就为自己开脱。日本作家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与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是好的,但他把日本广岛原子弹事件和南京大屠杀事件相提并论是因为他混淆了侵略和
它,有无比强悍的力量,有感人肺腑的温暖,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抗与它——它,就是人性的光辉。《给世界的请柬》,书的名字听起来像是位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学者提起的名字。其实不然,书中的内容无一不是发生在我们童年身边的事情。它不是远离尘嚣的精英艺术,而是能够为所有人欣赏和共享的素朴经典。一篇篇真实动人的故事,总都回想在脑海中。《桥在水上》中如诗如画的美景,让我念念不忘。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是两个善良平凡的孩子,而他们,却在无声之中展现了他们的美丽,人性的光辉
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泼洒在群山上,听着鸟叫声,流水声享受自然,可是这样的画面还会有多少?——题记傍晚来临了,我惊喜万分。我赶忙骑上自行车飞奔到“xx桥”,亭里坐下,开始享受美好般的傍晚之景。我坐在八角亭中,抬头远眺此起彼伏的山脉。朦朦胧胧的,夕阳的余晖泼洒在上面,如同让山披上了一块纱巾,看不清山上的事物,只能看到大体,灰暗中远山充满了神秘感。我的视角让一片云带走了。形态各异,变化多端的云彩有的似动物,有的似小孩,有趣的是一朵像悟空的“筋斗云”的小云竟浑身发
又是一个仲夏的不眠夜,在蝉鸣蛙噪中,我不停地在床上翻来覆去,心怎么也静不下来。或许是心中的烦躁触动了记忆深处,一个夜晚。那也是一个燥热难熬的夜,空气中的燥热不断地侵入我的身体,侵入我的内心,心中的烦闷更是不断地烘烤着我的身体。沉重的双眼闭上又睁开,睁开又闭上。倦意铺天盖地地袭来,却迟迟无法促使我安然入睡,只能徒劳地在浅睡眠与清醒的边缘无奈地徘徊。汽车的轰鸣累成烦躁郁积在我的心头,又似乎堵住了我的呼吸,使我闷得难受。平日寂静的夜为何变得如此聒噪!我不停地翻来
感恩是一朵鲜花,充满馥郁的芳香;感恩是一缕阳光,照射寒冷的心灵;感恩是一片白云,点缀生命的天空;感恩是一架钢琴,弹奏幸福的乐章;感恩是一杯清茶,令人回味无穷。现实社会中,不缺乏这种赞美感恩的珠玑妙语,缺少的恰巧是我们感恩的真实行动。我并非是一个多么孝顺懂事的孩子,这一点,妈妈印象最深刻。每年的八月二十日,是妈妈的生日。那年我和大多数的子女一样把妈妈的生日抛之脑后,尽管妈妈多次暗示我还是想不起来。当我得知那天是妈妈的生日时已经是一个礼拜后了
月球,一个神秘的恒星,一个另人匪夷所思的话题,一个奇幻的世界。这天,我们的班会课上,让我们来探索月球的奥秘吧。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都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有雪的冬天才能算是真正的冬天。刚入冬时,我还在为不下雪的冬天而抱怨,现在好了,雪终于熬不住我的苦等,被我盼来了。虽然还不至于铺天盖地,但要化净,也需要一段时间。我不禁欣喜了:明天就是圣诞节,有了这雪的映衬,也会增添些许韵味吧。今年,学校为了缓解我们的压力,决定圣诞节前一天的下午不上课,在学校搞圣诞联欢。紧绷的神经终于能得到放松了,同学们喜出望外。这天,同学们把自己的所有家当都带来了,下午联欢,上午就活跃起来。中午我回到班时,看到同学们已经着手准备了:挂拉花
倚靠在窗前,望漫天黄叶飘飞,心亦如这落叶,缓缓地、低低地落回大地,一点一点,在风中积蓄这零星的惆怅,掺杂着无言的寂寞。秋季的山野,几许荒凉,几许忧愁,我的思绪不知被哪一缕萧瑟的秋风带走,飘远。遥想那段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一起嬉笑的日子,也如这秋风,不带一丝眷恋的飘走,只剩那心中无尽的悲凉被时间淹没。时间真让人恐惧,人们害怕它的流逝,想要抓住它,却又总是让它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溜走,能抓住的,只是能证明它曾经出现过的回忆而已,但我是贪婪的,我想
一个被活活饿死的人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地方?在以前,我一定会认为这种人能力不足,死有余辜。但看完《品质》后,我又有了新的感悟,一个人若是为了信仰而死,那么他无论怎么死,都是值得尊重的。格斯拉的信仰,是他对自己事业的执着,他人眼中平平无奇的靴子,在他看来,却是一辈子必须坚守的东西。靴子对于他,已不是一项工作,而已成为他对生命的凝望。他的行为有悲剧性,一个人明明知道做一件事会有惨痛的后果,但依然坚持做,这不得不说是一场悲剧。但正因为这样,他的形象
在书刊上看过一张沈从文的照片。他戴着眼镜,温文尔雅。与众不同的是,那张脸是那么安然自若。从镜片后折射出的目光,又是如此平静祥和。那张脸,让我过目不忘。沈从文的一生其实可谓命运多舛,尤其是十年'文化与革命',对他更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沈从文凭借着超然的平静,留下了不朽的文化艺术瑰宝,赢得了源源不绝的读者与尊重.'文化大革命'时,沈从文是'重点打击对象','红卫兵'派他去扫女厕所。这对一个文学家来说是天大的羞辱,但沈从文却平静地说'组织在政治上
我们歌颂周恩来的生命,不是因为它光辉的成就,而是因为它勤恳为民的炽热;我们歌颂焦裕禄的生命,不是因为它与困难并存,而是因为它迎难而上的坚毅;我们歌颂闵恩泽的生命,不是因为它长久而实在,而是因为它追求奉献的崇高……生命的美丽,从来都不执着于它的恒久与短暂,它的辉煌与暗淡,它甚至可以冲破生与死的极差,超越虚与实的围障,只因它蕴涵的哪怕只有一丝的撩起共鸣之燃的火种……神圣、和平与正义……这是首席女祭司从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中央引燃圣火时我内心澎湃
家庭的和睦美满是所有人都渴望的,一家人在一起同甘共苦不得不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家庭团结,没有什么过不去的苦难,但我,却截然不同。自我五岁不到之时,父亲就坐了牢,那时虽什么都不懂,但我也晓得这不是什么光彩之事,人生的转折点也就是从这件事开始的。自打小,母亲就告诉我,在别人的眼中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你要永远都记得我们要感谢你的父亲,他是为了我们好。我很不解,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是为我们好?母亲却沉默不语。上小学时,我是在市里面上的,母亲说
夜幕降临,整个城市都被五彩的灯光照亮。她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俯瞰着这一切,她的目光凝重,透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勇敢与坚强,更有一种对家的渴望。她,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逝去的亲人;她,一个比同龄人更坚强的孩子,无时无刻不想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地方。事实上,她的世界里只剩下那汗水与泪水交织的回忆,她很想知道,有没有一个叫家的地方,可以容纳她所有的快乐与忧伤。小时候,她的父母总爱带着她和姐姐在街上散步,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幸福的四口之家,到那里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