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丽区教育局坐落在东丽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带。设有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小教科、中教科、人事科、德育科、体卫科、基建科、团委、财务科、审计科、教育督导室、教育工会、法规科、后勤管理科等15个职能科室,负责全区教育教学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全区共有全日制中小学校56所,其中小学41所、中学16所、职业教育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生军训实践基地1个。有教师进修学校、考试中心、教研室、电教中心、少年宫、房管所、学校卫生保健所、校办公司等直属单位8个。有国办幼儿园10所。在校中小学
清朝乾隆年间,县境内个别瑶族居住点始设私塾;清末,在瑶山腹地金秀等地设立“化瑶”小学,由清政府拨款,学生免费入学。中华民国初年,“化瑶”小学因经费来源断绝而停办。1934年,广西省府教育厅“苗瑶教育委员会”,在县境内罗香、门头、六庙、小横村等地分别设立“化瑶”小学。1935年,广西推行“三位一体”国民基础教育制度,县境内小学一律改名为国民基础学校,少数民族子弟,均可免费入学。1951年春,“瑶山会剿”结束,清除国民党土匪之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国民党政权遗留下来的34所小学校。1952年大瑶山瑶族自
明清时期,本县实行传统的科举教育制度,至清末先后设有公、私立书院4所,蒙馆、经馆等私塾近400所,以《四书》、《五经》为必读教材,为封建社会培养忠君孝亲的人。戊戌变法维新后,“效法西洋,研究科学”,废科举,创办中小学堂,至清末,先后办有乐育中学、乐育小学、县初等师范学堂和高初两等小学堂。民国初年,学堂改学校。以“传授新知识灌输爱国思想”为本旨,取缔私塾,兴办学校。其时因军阀混战,社会经济萧条,办学经费困难,学校发展缓慢,到民国9年(1920年),地方自筹资金兴办的私立小学仅有96所,学生只有27
桥头镇位于东莞市东部,总面积56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社区),常住人口20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3.4万人,先后获得了“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国环保包装名镇”、“中国荷花名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等荣誉称号,是珠江三角洲腹地一个非常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镇。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北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最早成立的52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位于常州市北部,北纬31°48'~32°03',东经119°46'~120°01'。北濒长江,南至沪宁铁路,与武进区、钟楼区接壤,东与江阴市和天宁区交界,西接丹阳市和扬中市。面积439.16平方千米。2013年末,新北区户籍人口47.75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河海街道河海中路。拥有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建东学院等三所高校,公办民营常州国际学校教学成绩斐然,占地500亩的常州体育中心已经启动建设,部分
截至2012年,郸城县有职业教育学校5所,普通高中7所,初中65所,小学546所,是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河南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县。2013年郸城中招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周口市中招前10名郸城4人,前50名郸城22人,前100名郸城43人。600分以上郸城315人,占全市39.1%;570分以上郸城1366人,占全市28%。全县一本上线1422人,上线率13.32%,全市第一;二本上线3720人,上线率34.84%,全市第二;三本上线6338人,上线率59.4%
小学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在府东街宾兴公所设立凤阳县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在三元街设立凤阳府小学堂(今凤阳县实验小学),光绪三十二年在长淮卫(今属蚌埠市)设公立两等小学堂1所,在文昌街及府西街设立两等小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三年小学堂续有增设,有府城南门观音庵设立两等小学堂1所,临淮镇初等小学堂1所;另有私立初小3所,分别在府城西门外太平街、临淮关旧巡检署、城北卫东湾保。光绪三十四年在府城花铺廊大街增设公立小学堂1所,在临淮关西马公祠增设两等小学堂1所。 民国4年至民国8年,陆续在府城花铺
罗湖区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老城区,是深圳的商贸、金融和信息中心。近年来,在市、区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区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罗湖教育事业取得了优先长足和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教育整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适应了罗湖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我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目前,全区共有学校、幼儿园167所。按办学层次分,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
2013年,市教育局按照“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各类教育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威海市所辖市区全部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满堂红”的地级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学前教育示范镇(街道)创建率和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省级认定率“双百”目标;率先实施初中起点“2+4”全日制本科学历层次师资培养项目试点;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在全国中小学安全工作会议上,我市作为代表地区之一
截至2012年年末洞口县拥有普通中学55所,拥有洞口县第一中学和洞口县第三中学两所省示范性高中,普通中学县镇28所,农村27所,全年普通高中招生5117人,初中招生10186人,高中在校学生13675人,初中在校学生29519人;中等职业学校7所,招生2695人,在校学生7445人,培训学生3525人;普通小学200所,教学点24个,全年招生13207人,在校学生6984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30人;县幼儿园1所,社会力量办幼儿园85所,洞口县幼儿班652个,在园幼儿19923人。
负责中小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学制、教学计划、招生计划和学籍等行政管理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办学体制、教育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负责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并组织检查验收工作;负责普通高中会考工作;负责指导基础教育阶段的民族教育工作;负责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组织、指导、检查中小学的体育、卫生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及有关的教学研究工作;指导学校体育、卫生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监督体育考试工作;拟订全县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拟订和实施扫除青壮年文盲计
2013年,县域内有公民办幼儿园214所,其中公办园8所,中心园6所,民办幼儿园200所(含23所公益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共计30270人。郫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公办中小学校共有43所,其中普通高(完)中5所,职业中学1所,单设小学13所,单设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8所,在校学生共计54963人。民办中小学校13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高完中2所,在校学生共计17582人。民办职业院校12所,开设专业30余个,基本涵盖全县主要产业。其中县管民办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共计3832人。全县有社
垫江教育体制完善,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业中学设置合理。另有电大、农业大学各一所。其中,垫江中学创办于1907年,前身为忠州中学堂,1946年开办高中,1950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命名为“川东区垫江中学”,1953年定名为“四川垫江中学”,1984年被批准为四川首批重点中学,1998年被命名为重庆首批重点中学,定名“重庆垫江中学”,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万名人才,向许多著名大学输送了大批人才。重庆恢复直辖市后几年,垫江教育继续稳步发展,近几年进步尤为突出,垫江实验中学(原垫江师范)、垫江
012-2014年全县教育工作要点是:以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坚持既要有明显发展,又要充分考虑资金、土地、师资等关键性因素,主动挖掘内部潜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学生智力、能力、情商等的全面提升为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增强教育实力,创新评价机制,树强教育品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理解教育的合力,重铸我县教育辉煌,实现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转变提升。 一、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 1.现状。近年来,多方筹资,新建高中1所(新二中),新建、
忠县属传统的教育发达地区,高考成绩历来傲视渝东地区,没有任何区县可以撼动其霸主地位。在各个时代都涌现出大量的各类人才,受客观条件影响,目前一直还没有发展出高等教育,但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成绩傲人。重庆市忠县中学(原名四川省忠县第二中学)、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实验中学、汝溪中学、东溪中学、黄金中学、新立中学、官坝中学、石宝中学、三汇中学、马灌职业高级中学、乌杨中学、白石中学重庆市重点中学:重庆市忠县中学、忠州中学、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原大道中学),俗称三架马车。忠县的民间传统文化